>> 您现在的位置: 365bet规则 >> 教师之家 >> 征文比赛 >> 正文
解决教育瓶颈问题:善意地信任和理解学生         ★★★【字体:
解决教育瓶颈问题:善意地信任和理解学生
作者:梁美佳    文章来源:田东二小    点击数:1026    更新时间:2012-5-9
    常常听到一些中小学教师对自己学生的抱怨,说他们基础差,说他们不喜欢学习,说他们不听话……似乎他教的是天下最不听话的学生,而他又是最不幸的老师。初听一听,满是理解和同情,多听几次,不由使人怀疑,因为从他们口里,很少听到对自己的不满,也很少听到自己的改进和努力。其实,在不变的学生背后站着的是不变的老师,但学生没有话语机会,传出来的就是学生的种种不行。这显得很失公允。

    孟子说:“爱人不亲,反其仁;治人不治,反其智;礼人不答,反其敬。行有不得者,皆反求诸己。”他的意思是:我爱别人而别人不亲近我,应反问自己的仁爱之心够不够;我管理别人而未能管理好,应反问自己的知识能力够不够;我礼貌地对待人而得不到回应,要反问自己态度够不够恭敬。任何行为得不到预期效果,都应反躬自问,好好检查自己。体会孟子的话,我们能不能先不抱怨学生,先反省反省自己,改变改变自己?有老师说,我改变了呀,比如,我采用了什么什么方法,可是没有效果。看来,方法和手段的改变是重要的,但仅有方法和手段的改变远远不够,我们需要从根子上反省,从观念上改变。主要是改变什么呢?我认为是如何看待学生的问题。

    苏霍姆林斯基说:“每个人都有一颗成为好人的心。”我想这很有必要成为我们教师的共同信念。对于学生,我们只有坚信,他想改变,想成为好人,想有出息,这样“诲人不倦”才有动力和基础,我们工作才不至于失去希望和信心。如果在我们眼中,学生无可救药,我们就很难全心全意去帮助他。谁会真正愿意去对一颗已经被认定是一无是处的顽石下工夫呢?

    是否信任学生是装不出来的。孔夫子说:“视其所以,观其所由,察其所安。人焉廋哉?”你从内心是信任学生的,学生必定能感受和体验到;相反,如果你内心并不信任学生,只是为了某种需要而表现出对学生的信任,装出对学生的信任来,学生也一定能够觉察。所以,从这种意义上,教育的根本问题不是技术问题,而是人格对人格的感动和影响,教师人格的完善和高大是教育学生的重要基础。

   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指出:“教育的本质意味着: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,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,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。不能触及学生心灵与情感的教育就不是深刻的教育。”彼此信任,彼此心灵想通对于教育极为重要。我们可以说,当学生认为你尊重和爱他时,你的批评被学生理解成关心和帮助,你的表扬被认可为肯定和鼓励;相反,当学生没有接纳你的尊重和爱时,你的批评可能被学生理解成歧视和“挑刺”,而你的表扬则会被认为是讨好和利用。想一想,如果是后一种情况,你怎么可能在教育活动中享受愉快?你怎么可能收获教育的果实,品味教育的甘甜和芬芳?对于教育中的种种困难,我们的确有必要审视是否应该由我们承担和解决,这是我们的权利。但我们必须担当我们应该承担的责任,这又是我们的义务。我在想,有了师生共同担当的责任和勇气,有了彼此的信任和合作,另外一个坚信,那就是坚信办法总比困难多。其实,只要仔细想一想,办法不是没有的,关键是我们是否主动地改变和尝试,是否有效地采取了科学的方法。

    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语重心长地说过:“我们手中掌握的是世界上最宝贵的财富——人。我们如同雕刻家雕琢大理石那样在塑人……只有相信人的人,才能成为真正的教育能手。”因此,教师除了要善意地信任学生之外,还要在情感上给予学生关怀,让他知道你乐于助人而且关心他人的疾苦,让学生经常感受到老师是相信他的人,被人相信和理解是学生在发展过程中的基本要求。当我们站在学生的角度以后,我们将获得对学生的新认识,就可以更好地理解学生。

但很多教师在这个问题上,出现了自相矛盾的看法和做法:自己当学生时也顽皮捣蛋,也不完成作业,也在上课看小说,或者和同学讲话,也曾让老师伤心头痛。但一站上讲台,好了伤疤忘了疼,马上变脸,俨然学问高深,道德楷模了,看不得学生一点毛病。你知不知道?他还是学生,还在成长和变化中,如果已经完美无瑕,还要你干什么?

    要更好地理解学生,需要我们放下教师的面孔,站到学生的位置上去。换位到孩子的位置,就要想一想,我们都曾经是孩子,我们都曾经无知,曾经让老师头痛和伤心。想通了这些,我们就更容易理解学生的行为,原谅孩子的错误。另外,换位到孩子的位置不仅要想一想自己也曾经是孩子,而且还要看到今天的孩子已经不是昨天的孩子,我们生活过的童年时代已经被今天的时代超越,今天的孩子已经超越了孩子时的我们,尽管这种超越未必全是积极的。因此,就不能用我们当初的生活和学习方式要求今天的孩子,不能用我们当初的观念、思想和行为看待今天的孩子,教师需要蹲下身子重新认识和了解今天的孩子,教师在教育学生时永远是大孩子。

    信任和理解学生的教育问题解决了,也就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建立了一种和谐的师生关系。这种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,将极大地促进广大教师在教学过程各种疑难教育问题的解决。我们有理由相信,教育的付出不是爱的终点,爱的艺术在于被学生体会到,并被学生接纳,以此产生爱的回报——这里的回报主要表现为学生愿意听从你的教导,接受你的影响——重要的是“教师得到了应有的尊重”!



文章录入:周周    责任编辑:周美娟   
  • 上一篇文章:

  • 下一篇文章:
  • 发表评论】【加入收藏】【告诉好友】【打印此文】【关闭窗口
     网友评论:(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,与本站立场无关!)
    数据载入中,请稍后……
    广告298X245
    >> 专题栏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