>> 您现在的位置: 365bet规则 >> 学生园地 >> 留守儿童 >> 关爱行动 >> 正文
西安志愿者走进大山 为留守儿童重建心灵家园         【字体:
西安志愿者走进大山 为留守儿童重建心灵家园
作者:佚名    文章来源:中国青年报    点击数:756    更新时间:2010-10-15

   

 20100816  09:27    

窗外喧嚣一片,陕西省安康市镇安中学5楼的一间教室却格外安静。10多个孩子手拿画笔,对着黑板上悬挂的一幅画勾勾描描。手把手教孩子们的,是4名来自西安美术学院的社会实践志愿者,他们也是2010年陕西省数千名暑期三下乡大学生中的一分子。  

今年暑假,陕西省各高校共派出100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队,奔赴全省各地进行志愿服务。作为重点服务项目,这100支队伍中有20支都是关爱农民工子女服务团队。从辅导课业到共同游戏,从组织竞赛到心理抚慰,关爱留守儿童是这些大学生此行的主要任务。  

走进大山,为留守儿童编织梦想   

画画的孩子们中,11岁的阴召轩分外认真。这个家在陕南镇安大山里的小男孩,父母在广州打工,自小跟着姥姥一起生活。今年暑假,刚刚接触素描的小召轩对美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。  

我的理想是长大后做一名建筑师。他说,北京奥运会的主场馆鸟巢是外国人设计的,如果我能学好美术,下次中国再举办奥运会,我也能设计出我们自己的体育馆。  

和小召轩一样,很多长期留守家乡的孩子正在志愿者帮助下,开始编织自己的理想。而在志愿者眼中,这些昔日沉默、怕生的孩子也渐渐变得活泼、开朗起来。  

刚来时,我们发现这些孩子普遍缺乏自信,性格比较内向,遇到问题也不愿向他人求助。西安外国语大学的实践日志中,有志愿者这样记录。10多天的接触中,志愿者们除了每天和孩子们一起上课,还一起做早操、吃饭、上自习。课余,这些大哥哥大姐姐还找来各种话题,和他们聊天、谈心,帮他们解决生活中的困难。  

实践活动的最后一个下午,在志愿者们策划的联欢会上,每个孩子都勇敢地上台表演了自己的节目。从之前的排斥说英语,到现在开口读单词、说句子、唱英文歌,每一点一滴的进步都传递一个信息——孩子们已经拾起了学英语的信心。服务团带队老师刘鹏博说。  

面对洪灾,为孩子重建心灵家园   

今年暑期三下乡活动期间,突如其来的洪灾让志愿者的行动有了特别的意义。  

地处陕西南部的安康市汉滨区张滩镇,是今年洪灾中受灾较为严重的地区之一。然而,肆虐的洪水刚刚退去两天,张滩小学一(1)班的教室里,便传出孩子们嘹亮的歌声。简陋的教室里坐着的40多个孩子,36个都是农民工子女,其中19个孩子的家庭在洪水中受灾严重。  

坐在后排的马兆博一直心事重重。他的父母在外打工,13岁的他平日和奶奶一起生活。这次洪灾,他家的房子全部被淹,由于一直没能联系上父母,马兆博只能跟奶奶分别到亲戚家借住。  

得知情况后,安康学院的志愿者帮马兆博打通了父母的电话,并和他一起收拾被淹的房屋。这些志愿者认为,灾区的留守儿童,洪水来临时父母都不在身边。他们比其他孩子有着更为复杂的心情,也需要更多的关爱。  

十几天里,志愿者们带着孩子们唱歌、做游戏,鼓励他们上台表现自己,帮助他们树立自信。除了上课,他们还组织起来帮助当地群众清理垃圾和淤泥。  

大三男生袁河得知灾情后,第一时间打电话给辅导员,要求组织带领同学帮助灾民。洪水刚退时,道路上到处是垃圾和淤泥,根本无法通行。没有工具,袁河和同学们只能向群众借,一天下来,累得饭都不想吃。但听到当地百姓说这些孩子真不错,大学生的素质就是高,袁河觉得这份辛苦是值得的。  

志愿服务,为自己收获一份感动  

不光是我们帮助了他们,我们的收获也是别处得不来的。今年暑假,西安美院大三学生黄宁本来已在家乡找好了美术教师的兼职岗位,但一听说学校的三下乡活动,便毫不犹豫地下乡了。  

事实证明,我们真的来对了!西北大学信息学院姜增铭在自己的日记中这样写道,雨下得很大,我冒雨往住处赶,不一会儿身上就湿透了。突然间,我觉得头顶的雨停了,扭头看时,却是一张熟悉的面孔——一个听过我两节课的小女孩正用手中的伞,帮我遮住了雨。”  

此时此刻,我心中突然涌起一阵深深的感动。小姜说,大学生下乡把科技、文化、卫生带入农村,同时自己也得到了锻炼和陶冶,这里有另一种空气让你呼吸,获得一种独特的感受。”  

而在王庄镇,负责培训班报名的大学生则被大山里孩子们渴望知识的眼神所打动——“如果没有这次亲身实践的机会,我们或许永远无法理解教育资源的缺乏到底是个什么概念。”  

这是一段特殊的经历,使我学到了书本上永远也学不到的东西。西安音乐学院钢琴系的苏蕾认为,通过三下乡,可以把书上学到的东西在社会大课堂中去实践,而实践中总结出的经验又可以引发新的思考。  

几十天朝夕相处,大学生们和留守儿童结下了深深的友谊。得知志愿者们要离开,孩子们含着泪水前来送行。有的送来了自家的水果,有的还为志愿者送上了自己亲手画的画。  

以后只要有机会,我们会年年过来。大学生志愿者们纷纷表示。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,从2008年开始,陕西各高校就已经和农民工子弟学校探索帮扶结对机制。我们尝试探索一种可供复制、推广的长效机制。团陕西省委学校部副部长单书平告诉记者,即使每年的活动在形式上相对固定,但双方建立的感情将是长久的、效果是明显的。  

(中国青年报)  

   



文章录入:莫如发  责任编辑:周美娟  
  • 上一篇文章:

  • 下一篇文章:
  • 发表评论】【加入收藏】【告诉好友】【打印此文】【关闭窗口
     网友评论:(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,与本站立场无关!)
    数据载入中,请稍后……
    广告298X245
    >> 专题栏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