>> 您现在的位置: 365bet规则 >> 学生园地 >> 课堂内外 >> 知识博览 >> 正文
[图文]《论语》中能读出几个“最”           【字体:
《论语》中能读出几个“最”
作者:佚名    文章来源:现代教育报    点击数:253    更新时间:2015-4-28

    春秋时期的孔子,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、教育家,也有人称他为国人的精神偶像、中国文化的代表,我们今天再来捧读《论语》,其现实意义究竟在哪里?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于丹说:“《论语》的真谛,就是告诉大家,怎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”;而对于教师来说,《论语》还可以作为我们工作的指南。

    《论语》中的教育教学言论处处皆是,只要你认真阅读便会发现,其对今天的教育教学仍极具指导意义。我读《论语》读出来几个“最”,每个“最”都蕴涵着先贤孔子的教育大智慧。

    勤思与乐学

    最有效的读书学习方法:“勤思”。

    “学而不思则罔,思而不学则殆。”学习若不加思考,学得越多,可能受蒙蔽越深,此就是所谓百无一用的书呆子。只有在学习中思考,思考中学习,才能明辨真伪,然后去伪存真,为己所用。如果只思考而不学习,就不能汲取前人的知识养分,疑惑也不能得解,此种人可谓百思不如一学。学习中的“思”,要注重独立思考。

    最明智的学习态度:“知之为知之,不知为不知。”

    人的能力有大小,智力有强弱,获得的知识有先后。但能力、智力都不是决定人生成功与否的关键,学习上一定要有自知之明,知道就知道,不知道就不知道,人非圣贤,孰能都懂?不知者不可怕,不知而装知者才真正可怕,所谓害人害己呀。

    引导学生最好的学习方法:“乐学”。

    “知之者不如好知者,好之者不如乐知者。”作为教育工作者都知道——兴趣是最好的老师。当然,兴趣爱好持续的时间有长有短,特别是小学生,兴趣爱好还容易转移,今天喜欢这样,明天又喜欢那样。教师要引导其形成自觉而快乐的学习行为和心理,这是最理想的教学,学生会在“学习—兴趣—成功快乐—更有兴趣—更成功快乐”的循环过程中不断成长。

    诲人与自省

    教师最基本的职业道德:“学而不厌,诲人不倦”。

    “学而不厌”,教师是特殊的职业,在今天知识快速更新的时代,特别需要终身学习,永不满足。问渠那得清如许,为有源头活水来。教师的大脑里唯有不断有活水注入,才能保证其教育教学有生命的活力。

    “诲人不倦”,永远是教师最基本的道德规范,不要在学生面前有丝毫的厌烦之情和工作倦怠之意。因为一个不经意的举动,就可能伤害学生脆弱的心理,甚而影响学生的终身发展。教师要永远做好学生幼小心灵的守护神。

    最佳的课堂教学方法:“启发”。

    “不愤不启,不悱不发。”这可能是中国,也是世界开展“启发式”教学的最早言论。教师课堂上要注重对学生的启发、引导,其效果最佳应是在学生的愤、悱状态。教师要有意识地使学生逐渐进入愤、悱状态,让学生真正地在思考中学习,在学习中思考。

    最严格的自我教育者:“一日三省”。

    曾子曰:“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?与朋友交而不信乎?传不习乎?”曾子,是孔子的大弟子,就领会了其老师思想之精髓,一生尽心尽力做事,将每一件事能做得圆满,做个对社会、对他人有用的人;真诚地对待和自己交往的朋友;及时温习、领会老师所授的知识,使其能更好的服务于社会。

    作为古人,每天都能多次反思自己的言行,是否对得起自己的工作,不辜负别人的重托;对得起朋友,不辜负朋友的信任;对得起老师,不辜负老师的教诲。曾子也大概能算得上那个时代自我反省最深刻的人了。反观现在社会的人,有几个能做到象孔子、曾子的人生,永远把学习、实践、尽心尽力服务社会放在第一位;重友情、讲诚信,永不欺友;注重修炼自身的品质,做一位受世人尊敬的人?

    最早倡导教学民主者:“当仁,不让于师。”

    孔子倡导在“仁”面前不分师生,一律平等,学生不要因为年龄小而谦让老师;反对学生对老师的盲目服从,不赞成“对吾言无所不悦”的态度,主张“后生可畏,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?”由此可知,孔子非常关注年轻一代的成长,并对他们寄予很大的希望。

    最忠实的教育工作者:热爱学生,忠于教育。

    “爱之,能勿劳乎?忠焉,能勿诲乎?”因为热爱学生,自己就能不为他们任劳任怨吗?忠于教育这项事业,自己能不对学生谆谆教诲吗?每次读到孔子的这句话,心灵就能受到一次洗礼,孔子的这种精神品质,不正是我们现在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学习的楷模吗!孔子不仅这么说,也是怎么做的。他三十岁开始授徒讲学,一直到了七十二岁离开人世,为了他自己钟情的教育事业,可谓是鞠躬尽瘁,死而后已。

    子曰:“吾十有五而至于学,三十而立,四十而不惑,五十而知天命,六十而耳顺,七十而从心所欲,不逾矩。”

    孔子十五岁就立志学习礼,三十岁确立了人生目标——礼,四十岁就更加坚定三十岁的思想,五十岁知道天道与人道是合一的,到了六十岁,听到什么话都能宠辱不惊,到了七十岁时,一切世事都能随心所欲,又不会违背规矩。

    孔子一辈子追求人生之完善完美,追求自己健全之人格,并且每十年,就能跃上一个新的台阶,达到一个新的境界,到了七十岁时终于达到了人生道德修炼的最高境界,成为千古一人的万世师表。

    古人云,半部《论语》治天下,可见《论语》的思想内容是何等的博大精深。教育工作者若能常读《论语》,且做到“温故知新”,对于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,提高自己的教育管理和教书育人的能力,是大有裨益的。



文章录入:廖丽面  责任编辑:周美娟  
  • 上一篇文章:

  • 下一篇文章:
  • 发表评论】【加入收藏】【告诉好友】【打印此文】【关闭窗口
     网友评论:(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,与本站立场无关!)
    数据载入中,请稍后……
    广告298X245
    >> 专题栏目